北京地坛医院

医院文化

从甲型H1N1流感到黄热病 ——守住国门的四场“较量”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18-03-26 点击量:

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警告级别升到了最高级6级,这是世卫组织41年来首次发布最高级别的传染病流行警告。作为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定点收治医院的北京地坛医院,此时刚刚搬迁到机场高速边的新址一年,面对疫情威胁,地坛人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的考卷?

大战来临,“特警”出更

2009年4月,首先在墨西哥出现的猪流感(后定名为甲型H1N1流感)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这次疫情成为2003年“非典”之后,北京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最大一次考验。

4月27日,来自美国加州航班上的一位女乘务员,因发烧被送到地坛医院接受隔离医学观察,她的到来打破了北京的平静。此后,每天都会有从流行国家到京的发热人员被送到医院接受发热排查,下了飞机就马上送到医院,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此时,北京地坛医院毗邻首都机场,能及时接诊输入性传染病的优势得到凸现。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北京地坛医院整体迁建恰逢其时。2004年,随着首都国际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需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北京市委市政府为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做出了迁建北京地坛医院的重要决策。2008年9月24日总投资近10个亿,体现平战结合理念的新址投入使用,地坛医院的迁建极大地提升了北京市传染病综合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
经历过“非典”考验的北京地坛医院,被称作卫生行业的“特警”部队,这一次又是责无旁贷。经过半个多月紧张排查,2009年5月16日,从美国归国探亲的患者小刘,成为北京确诊的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5月17日,时任总理温家宝来到地坛医院,通过视频了解小刘的治疗和身体状况,并慰问医护人员。当年,医院收治1631 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其中危重症56例,并对864人(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发热排查,成为北京市最早投入战斗、收治确诊患者最多、救治危重症患者最多、外籍患者最多的医院。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这样评价:“地坛医院行动早、工作扎实,同志们不畏困难,为首都医护工作者做出了榜样。”

3个首例,考验“地坛”识别传染病能力

筛查首例发热患者,确诊北京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承担北京市近80%-90%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收治任务,地坛医院在2009年的大考中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守住国门是地坛人的责任,火眼金睛识别传染病是地坛人的看家本领。
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首先在广东出现,地坛医院又一次培训、演练、密切关注疫情走向。2013年4月10日,混迹在茫茫人海来急诊科就医的小圆圆,引起儿科医生的警惕,“赶紧收住院,隔离起来。”当晚这个7岁儿童从肺里听不到一点儿杂音、到肺中湿罗音加重、体温逐渐升高、核酸试验从弱阳到阳性,都一一被值班医生捕捉到,第一时间果断出手用上达菲,才有了7天后圆圆康复出院的结果。当时全国病例43人,死亡率26%,首都第一例患者的救治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时任市委书记郭金龙批示说:“地坛医院的救治工作非常成功,给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百姓网上说:“H7N9不可怕,有了地坛医院就放心啦!”这说明经历过“非典”的北京公共卫生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不但医护人员遇变不惊,全民都对战胜疫情信心满满。

随着我国的不断开放,国际往来日益频繁,给传染病在国际间的传播提供了条件。2016年3月13日,国家卫计委通报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一时间引爆传染病界,因为在中国几千年来从来没出现过黄热病,而这首例的发现地仍然是北京地坛医院。
这个首例的发现更是考验传染病医生“眼力”,因为它开始是“伪装”成登革热的。2016年3月10日上午,一位3月9日刚刚从安哥拉归国,因疑似登革热、疟疾从综合医院转来的患者,引起了感染二科专家陈志海蒋荣猛的注意。“这个病人不是登革热、不是疟疾、不是横纹肌溶解症,而是黄热病!现在安哥拉正在流行黄热病,马上报告,进行病毒检测。”随着地坛医院发出疫情报告,疾控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全都行动起来。“血核酸检查阳性。这是中国第一例黄热病,也可能是亚洲第一例黄热病……”3月10日下午,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结束出来了。后来,经过国家疾控中心复核无误。
三个“首例”的发现看似偶然却反应出必然,
甄辨传染病的火眼金睛是地坛人几十年在各种传染病的救治中摸爬滚打练就的。2003年“非典”过后更是催促了医院应急预案、应急队伍的准备和完善,为一次次疫情的沉着应对打下坚实的基础。

拒埃博拉病毒于国门之外

2014年,“埃博拉”无疑是最牵动人们神经的一个词汇。高致病性、高死亡率、没有疫苗……媒体的报道让西非这次疫情很快进入到国人的视线。
2014年8 月11 日下午4:00,医院接到市卫计委的通知,立即组建一支8 人医疗队支援几内亚。任务逐层下达后,398名医务人员踊跃报名,2 小时后援非医疗队组成完毕。8 月14 日上午10:30,感染病专家李鑫接到紧急通知,8 月15 日前往几内亚执行埃博拉出血热救治任务。此后,感染病专家王凌航、蒋荣猛也先后赴西非执行援助任务。作为国家卫计委专家组成员,地坛医院的感染病专家接受参与和指导国内传染病疫情处置的任务不少见,这是第一次接受任务走出国门。
如果说,三名专家远赴非洲通过媒体报道让人所知,而医院ICU的医护人员则是无名英雄。2014年8月8日,首都机场转来第一例外籍埃博拉发热筛查病例。面对国外医务人员感染风险高、死亡率高的形势,ICU的医务人员再一次穿上防护服冲在北京市埃博拉防控工作的第一线。隔离、不能回家,严格保密,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为北京的稳定再次做出巨大牺牲。好在最后发热排查的39例患者均排除了埃博拉诊断。

72年守护国人健康梦

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黄热病,四场“较量”中地坛人完成的干净、漂亮,在媒体上进行了亮相,然而地坛医院更多的工作,世人却很少了解。
北京地坛医院始建于1946年,72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承担传染病常规诊治工作,还承担着国内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诊治、疫情处理、督察的任务。人感染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鼠疫等疫情,挡在最前面的是感染中心以李兴旺主任为代表的一班人马,他们还参与并主持了鼠疫、手足口病、莫斯、流感、埃博拉病毒病、禽流感、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等国家卫计委十余项传染性疾病的指南及诊疗规范的制定工作、全国的培训任务。在地坛医院每周都有关于传染病的培训讲课,每当有新疫情出现,都会进行全员培训、演练。感染病专家们的视线更是随时追逐着国际上最新的传染病疫情。目前,国家卫计委、北京市卫计委感染性疾病质控中心、北京市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治中心均落户地坛医院,医院积极探索建立传染病医院平战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努力创建国家级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战略部队。
在历次重大疫情的应对中,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迁建后的ICU负压单人病房,确诊患者在完全的负压的病房环境中接受治疗,不但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同时有基础病的患者一旦出现心血管、肾脏等其他合并症,通过床旁设施随时检测及时进行抢救。随着医院从传染病专科向综合性医院的转型,作为全国成立最早的ICU,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由最初的传染病专科ICU,发展成为以传染病为特色的综合性重症医疗救治中心。
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历次疫情中都第一时间介入,发挥了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中医专家研制了中药配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同行的认同。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和国家中医管理局夸赞说“北京地坛医院为中医药治疗传染病树立了一面旗帜”,并在全国推广了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地坛模式”。
2018年,北京地坛医院迁建十周年,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力度的增大,让地坛人更感责任之重大。近年来,医院在打造传染病专科特色的同时,发展了三甲综合医院几乎所有的学科,不仅全方位满足了传染病患者的就诊需求,也为周边百姓提供了医疗服务。各学科也在全力争取临床、科研“两条腿”走路,尤其是在与传染病的交叉领域瞄准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北京市新发突发传染病重点实验室都设在地坛医院。

从甲型H1N1流感到黄热病,在这四场“较量”中考验的不仅仅是地坛医院的医疗救治水平,更考验的是北京市公共卫生的应急保障能力。我们看到随着国门开放,把守国门、监测疫病、堵截疫情单靠孤军作战很难奏效,北京地坛医院正是与卫生行政、疾控中心、机场检疫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才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疫情狙击任务。体现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传染病整体防控能力、重大突发疫情应对能力明显提高。

传染病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身为国门卫士,地坛人将承载着中国传染病事业医疗、教学、科研的使命,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不忘救死扶伤,守护健康的初心和使命,朝着“世界知名的传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北京一流的三甲综合医院”的发展目标努力前行,为全民健康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