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
作者:吴淑云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1、慢性HBV携带状态
处于免疫耐受期,患者肝内无炎症活动或仅有轻微炎症,且此期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所以目前不推荐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需要强调,一部分免疫耐受期患者可能会进入免疫清除期而出现肝炎活动。
2、HBV携带状态
每6~12个月进行血常规、生物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腹部超声和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等检查,必要时行肝活组织检查,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及时启动治疗。
3、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
处于免疫控制期,但仍有发展成HBeAg阴性CHB的可能,且长期随访仍有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血常规、生物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腹部超声和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等检查,必要时进行肝活组织检查,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及时启动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定期监测是为了监测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用药依从性,以及耐药情况和不良反应。
(一)应用PegIFNα的患者
1、 血常规检查
治疗第1个月每1~2周1次,稳定后每月1次。
2、肝脏生物化学检查
每月1次
3、甲状腺功能和血糖值检测
每3个月1次
4、HBV DNA、HBsAg、HBeAg和抗-HBe定量检测
每3个月1次)
5、肝脏硬度值测定
每6个月1次)
6、腹部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检测等
无肝硬化者每6个月1次,肝硬化者每3月1次,必要时做增强CT或增强MRI以早期发现肝细胞癌。
(二)NAs类药物
1、血常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HBV DNA定量和HBV感染5项指标、肝脏硬度值测定等
每3~6个月检测1次;
2、腹部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等
无肝硬化者每6个月1次,肝硬化者每3个月1次;必要时做增强CT或增强MRI以早期发现肝细胞癌。
3、采用TDF者,每6~12个月检测1次血磷水平、肾功能,有条件者可监测肾小管早期损伤指标。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治疗结束后对停药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的目的:评估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监测疾病进展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因此,不论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是否获得应答,在停药后前3个月内应每月检测1次肝脏生物化学指标、HBV 感染5项指标和HBV DNA定量;之后每3个月检测1次,1年后每6个月检测1次。无肝硬化的患者需每6个月行1次腹部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检测等,肝硬化患者需每3个月检测1次,必要时做增强CT或增强MRI以早期发现肝细胞癌。
上一篇: 影像和病理学确诊结直肠癌的作用
下一篇: 耳石症手法复位后的注意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