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

健康科普

慢乙肝患者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2-01-17 点击量:

作者:吴淑云

慢乙肝,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系一种由嗜肝病毒所致的慢性疾病,其致病病原体为乙肝病毒,具有高度传染力、患病时间长、病情频频发作不易治愈等特征。目前针对慢乙肝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病毒治疗为核心,包括核苷类似物、干扰素,以抗炎治疗为辅助,但是,即使目前慢乙肝治疗已相当成熟,也仅仅只能做到最大程度地遏制病毒复制,仍无法做到完全清除病毒。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更新了人们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再是生存时间的长短,而是更加注重生存质量的高低。慢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尽管它不像癌症一样致命,但因目前治疗水平的关系,一旦患病即终生患病,且有肝硬化、肝癌的进展倾向。因此,在这漫漫治疗之路中,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出现,一部分是来源于对疾病认知不足,疾病确诊但症状不明显时时未尽早就医,病重时盲目投医,或者过分自卑,从而导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有些是来源于因为治疗之路漫长,却未达到心理期望值,其相关实验指标反复波动,病情反复,导致患者对医生的治疗产生怀疑及对疾病治愈失去信心及耐心,越发焦虑不安等等。因此,对慢乙肝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是至关重要。

慢乙肝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无不适无需就医的态度

大多数的慢乙肝患者主诉往往是“发现感染乙肝很久了,最近感觉有点不舒服”,而在出现症状之前很多患者都没有进行治疗。为何知道已患病却不治疗?部分人秉着“我没觉得不舒服啊、活蹦乱跳的”、“我觉得我很健康,看病多麻烦,又花时间又花钱”等等,这种“人无不适无需就医”的忽视态度,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该病的认知不足所致。肝脏是强大的解毒脏器,相对沉默,代偿能力较强,故往往发现乙肝病毒感染时,未出现临床表现,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时,肝脏代偿功能不足。应该防患于未然,在进一步加重之前控制病情,从而改善生存质量、减少治病费用的支出。

2、悲观、抑郁、焦躁的心理

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学、工作、家庭生活等承受多重阻力。本身已承受疾病的折磨,加之社会歧视所造成的精神伤害,使患者身心俱疲。患者可能亲眼目睹亲人或住院病人等同类疾患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进行抢救,却仍无力回天,这种无力感,使患者心理最后的防线崩塌,悲观接踵而来。此外,因为慢乙肝的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病人必须进行持久治疗,损耗了极多的心力、劳动力、财力,因此患者容易产生烦躁、焦躁的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失去耐心。

3、纵容的态度

目前慢乙肝治疗仍无法完全治愈,疾病反复及难治性以及社会歧视等因素,导致患者逐渐丧失对该病治疗的耐性,并孕育了任其发展的情绪,不愿再规则随访治疗。这种放之任之的态度,极为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加快了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