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

工作动态

北京地坛医院王宇:抗疫“老兵”在小汤山方舱医院的战疫时光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2-06-17 点击量: 4694

2022年,说起北京地坛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宇的工作,还是离不开“抗疫”这两个字,只不过今年与以往两年不同,这次王宇主任的战疫足迹从北京地坛医院来到了小汤山方舱医院。

4月26日,作为呼吸危重症专家,结束新一轮地坛医院应急区工作不久的王宇,按照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医管中心的统一调度,来到小汤山方舱医院参与筹备工作。5月1日,为做好无症状感染者及轻型病例的集中收治工作,北京正式启用小汤山方舱医院,王宇就此开始了小汤山战“疫”时光。医疗查房、业务指导、专业培训、转诊会诊……王宇坚守在小汤山方舱医院运行指挥部一线已近两个月。“不论在哪儿,任务是一样的,就是竭尽全力共同守护首都人民的生命健康。”


“在这边的工作状态,我觉得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紧张。”每天不到7点,王宇就会准时赶到指挥部办公室的电脑前。整理、了解、追踪前一天收入院患者的病情信息,每天入院的患者病例都要从头到尾捋一遍,脑海中快速结合以往接诊经验,逐个对患者当前的病情分析研判。


一次,他在查看一位患者的转诊单时发现,这位39岁的柳女士(化名)有血小板输注史。他马上嘱咐该病区的负责人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而血检化验结果果真印证了王宇的猜想,结果显示患者血小板每一立方毫米血液中含血小板仅8000个,正常值在10~30万个之间,血小板数量极低,患者凝血功能和止血功能很弱,极容易出现脑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随后,该患者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监护,并立即转运至地坛医院。


“做这个工作,我们更像是个‘侦察兵’,最重要的就是细心,容易忽视的蛛丝马迹很可能就是病情变化的信号。”王宇不仅需要对有基础病的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还需要对过往无病史但入院时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的患者进行重点观察,尤其是要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进行预判。


许多患者入院前没有高血压史,但入院时收缩压一度高达170、180mm/Hg,观测期间甚至涨到220 mm/Hg。“那这时候就涉及到提前预判的问题了,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在入院前详细地询问其是否有基础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观察生命体征,再结合经验去进行预判。”细之再细、慎而又慎,既对每个患者的情况了然在胸,又能够对未知风险进行研判,是对患者生命最大的负责。


王宇是抗疫一线的一名“老兵”,曾先后参加抗击SARS、甲流感、抗震救灾等一系列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在地坛医院与新冠病毒“较量”的两年,他更是积累了新冠患者救治的丰富诊疗经验。作为支援小汤山方舱医院专家成员,这次来到小汤山方舱医院,王宇除了运用自身的经验服务患者外,也要对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新冠知识的培训。每天上午10点,他要带领所有病区的主管负责人对需要关注的重点患者的情况进行梳理,进行重点讨论。王宇经常谦虚地说道:“我只是给大家提个醒”。可大家都把他当做方舱医院医疗核心业务的“定心人”、隔离人员医疗安全的“守护神”。“有您在我们心里就安心多了”,有医护人员这么对他说道。


“我们的团队中,有来自佑安医院、北大医院、儿研所、儿童医院等医院的医务人员,大家虽然之前互不相识,但心都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历了这一个多月的鏖战,彼此间已经配合默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回顾一个多月以来的工作,王宇坦言:“做好病情的研判、患者的转运工作是我工作成就感的最大来源,我也希望我的工作能够更好地联结地坛医院和小汤山方舱医院,在首都疫情防控的前线战场上发挥出我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