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缘》与地坛医院的第三度结缘
“曾偷偷的调取录像,检查你们的日常防护,跟踪你们的路径发现你们就像我们中的普通一员,自然、从容地穿好防护,进入到各个隔离病房。你们是专盯护士口中非常放心,同时也是非常受医务人员欢迎的人……”6月14日,北京卫视《生命缘》栏目两位记者赖一锐、邱岳经过一周的酒店隔离健康监测,安返家中。
在北京地坛医院39天的战斗生活,两位记者记录下抗击疫情过程中一幕幕令人感动的温情瞬间。这是《生命缘》团队第三次在疫情严峻时刻进驻地坛医院隔离病房拍摄。每当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集结号吹响时,他们都和医护人员一起,以生命的名义,逆行!
三度结缘《生命缘》
说起《生命缘》栏目许多记者,地坛人都很亲切,因为他们是我们战友。2020年腊月二十九(1月23日),作为全国最知名的医疗纪实节目,北京卫视《生命缘》是北京地区第一支进驻隔离区采访的团队,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一次结缘。2020年6月新发地疫情,《生命缘》再次第一时间深入地坛医院,紧密追踪疫情动态。2020年,《生命缘》在地坛医院拍摄了38期节目,同迎风雨,地坛和《生命缘》成为了疫情防控一线上的战友。
“历次疫情,生命缘记者都在地坛蹲点拍摄,并肩作战”,2022年5月5日,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邵晶主任再一次积极请战并获批准,说心里话,听到这个消息我并不意外,因为我知道重要时刻,《生命缘》的战友们是不会缺席的,我也因此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赖一锐、邱岳。
“老战士”面对新挑战
5月6日下午,赖一锐、邱岳来到地坛医院,这两位小伙伴儿2020年都去过武汉,可谓是“老战士”了。带着各级领导的叮嘱“一定让记者注意个人防护,照顾好记者”,我们在办公室第一次见面,但是一见如故,没有丝毫的陌生感。两位小伙伴儿听我说:“首先要通过环外考核,不考核不能进”,都表示“没问题,我们去过武汉,有经验”。结果,接下来的一系列考核直接让他们差点儿“丧失信心”。
奥密克戎具有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过程更隐匿等特点。个人防护工作是隔离病房工作的重要一环,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每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包括第三方保洁人员都要经过环外和环内的严格考核,通过后才能进入隔离区工作,记者也不例外。如果说有特殊,那就是我们的考核老师对记者是严中更严,绝不开绿灯。
当天下午进行的第一项是院感处吴璐、郭晓迪老师进行口罩密闭性测试。没想到第一次测试,两位小伙伴儿都没过关,“过不了,不能进”,第二次测试两位记者小心翼翼,生怕不合格。这也给他们提了醒:“不合格是真的不能进入”。第一天口罩密闭性测试通过、体检后,两位记者进行了穿脱防护服的培训,虽然不是“新手”,但在一些细节上不过关,带着刘宏、郝声宇两位护理老师给的洗手、摘口罩、脱防护服等分解动作视频,两位记者回去练习了。
第二天一早,两位小伙伴儿信心满满地来了,结果上午的测试,可能到了模拟场景有些紧张,有些动作变形了,还是没通过。“别着急,但考核没过是肯定不能进的”。护理部主任张志云、副主任张俊霞给两位小伙伴开了“小灶”,张俊霞副主任一对一进行指导,因为她也马上要进入隔离区,于是鼓励记者“加油,应急区里见”。下午,考核终于通过了。
不过,对于考核来说,环外只是第一关,进入应急区后还要进行培训和再次考核。熟悉应急区布局、路线、再次考核合格后才能真正进入隔离病房工作。邱岳开始动作有些发紧,每个见到他的老师都会“指点”一下。“下午我们就能进隔离病房了”,各位老师的严格让5月9日下午终于能够进入隔离病房拍摄的赖一锐兴奋不已,向我报喜。除了严格,记者也感受到了温暖,“第一天在隔离区,好几波儿老师给定饭,生怕饿着我们”,又一次并肩作战的生活开始了。
16期节目背后的故事
两位记者进入隔离病房中,立即投入紧张工作,5月13日“小五一的故事”,5月17日“护士为隔离病房患者送花”两期节目相继播出,温暖的爱心故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下子上了微博热搜榜。
这以后,“代班妈妈、重症患者救治、隔离病房消毒措施、院感专盯护士、隔离病房的画家夫妻、28天和17天小患儿故事、后勤保障……”一期期节目广视角、全方位显示地坛医院隔离病房中医者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的一幕幕,讲述医患并肩对抗病魔的真情故事。截止6月8日,16期节目新媒体全网总播放量:2312.7万,4期内容上微博热搜榜,最高一条排热搜主榜第四位。
节目的背后是两位记者的辛苦付出,他们在隔离病房工作起来就忘记时间,经常需要院感老师催着出来。节目背后是和《生命缘》后期团队的无缝链接。李晓东、胡月两位负责后期的小伙伴都是老朋友,这一次,我们又一次共同战斗在一起。
节目背后更是我们和记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宣传中心、护理部、各区护士长、院感处等和记者成立了一个策划小组。“明天小五一出院,会有个小仪式”“我们区有一对儿画家夫妻”……白天工作,晚上大家在群里报线索,我和一锐也经常夜里讨论选题。
有一天中午,应急区里两位护士长给我打电话问知道不知道记者在哪里拍摄,原来此前讨论的孕产妇生产的选题,患者突然发动要生产,于是策划群里紧急@各区护士长找人,还好最终找到了两位小伙伴赶上了拍摄。这以后,每天向我“报备”第二天拍摄计划也成为我和一锐晚上交流的内容。还有一天晚上,120要转送一位28天的小患儿,当时两位记者已经回到酒店,赶回医院再穿防护服进去,显然来不及。于是,在一锐的指导下,护士留存了从救护车到病房的转送视频素材,我和一锐开玩笑:“谢谢帮我们培养宣传人才。”
一锐和邱岳说,来到地坛医院隔离病房,感受最深的就是地坛人的淡定、从容。其实,这句话用在两位记者身上也十分贴切。他们和医护人员一样以生命的名义逆行,在危险的工作环境中,扛起媒体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的责任与担当。我想,这就是《生命缘》团队的底色。他们的从容、担当,和镜头下的医护人员,一模一样。
三度与《生命缘》结缘,许多地坛人都成为了这个栏目的粉丝,因为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送走最后的出院患者时,我们一定再去地坛!”和《生命缘》战友们的这个约定,两年多了还没有实现,因为地坛医院一直坚守在首都疫情防控一线。战友们,期待摘下口罩相见的一天!
下一篇: 战疫日记 | 从无知懵懂成长到能挡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