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一个在“生”与“死”之间奔波、完成生命接力的职业,为挽救生命,他们潜心专注;为照看患者,他们时刻不怠。
近日,北京地坛医院组织开展了“坚守纯粹医者信念,践行医学人文精神”主题征文活动,在医院官微推出专栏,为您讲述医患间的温暖故事。
医者之路,从无坦途。从一袭白衣,到防护服加身,从普通病房到隔离“战场”,每一位医师都在地坛这片沃土上历练与成长,领悟誓言背后的深刻内涵。在他们饱含情感的笔墨中,我们能看到一颗颗坚定不移的赤诚仁心,看到一段段动人的医者成长之路。今天,和您分享的这篇医者心声,来自呼吸科医生王宇《行医先树德,救人先克己》。
医学是一个长期而古老的职业,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成的。在古代就有许多名医,一方面做着治病救人,解除人间疾苦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做着克己尚德,德艺双馨的事情,视为吾辈之楷模。
有一次听白岩松老师演讲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报考协和医学院的小女孩,在参加协和入学考试的时候,因为旁边的同学昏倒了,这位女孩马上去抢救同学。虽然人救回来了,但考试成绩没有了。正当她准备明年再考的时候,因为她的德行,被协和医学院破格录取,这个女孩的名字叫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之一,而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仰望前辈,他们为我们树立了太多的榜样,我们作为普普通通的医生,前辈们的人生经历,医学历程,高尚的人格时刻激励着我们。使我们深刻懂得,行医先树德,救人先克己的医者道理。
每当在灾难面前,无论是抗击SARS、汶川地震、抗击甲流、抗击新冠,我们年轻的医护们,或者说我们地坛医院的战友们,总是冲锋在前,逆流而行。用他们的仁心仁术、用他们的救死扶伤,用他们的义无反顾,告诉大家,医和德在医者这个行业里,是不可分离的,是永远共存的。
记得在急诊的时候,一位艾滋病病人前来就诊,当时他已经呼吸困难了,但是患者认为我们不是真心想救他,还会嘲笑他,一直拒绝插管。看着他无助而绝望的眼神,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告诉他,我之前因为做气管镜操作时眼睛被污染了,正在口服药物预防。所以,我理解他的痛苦,相信我们,我们是真心想救你的,只要坚持住,一切都有希望。听完后,他的眼神里突然闪烁出希望的亮光,最后终于同意我们为他插管。当插管成功,把他送入ICU病房的时候,我几近虚脱。当时我正在口服抗病毒药,每天腹泻脱水,白细胞下降不足1000,然而疲惫的同时我又深感欣慰。我想,我所做的都是一名医生都应该做的事情。我还遇到过一位HIV感染合并肺癌的患者,发现肺癌时左肺主气道已经完全堵塞了,右肺气道明显狭窄,病人呼吸困难,家属苦苦哀求道,“救救他吧,哪怕是活几个月、半年都行。”我们的庄冬月大夫拉着他爱人的手,耐心的劝解和安慰,给予她最大的鼓励。其后,冒着巨大的危险,我们为他进行了氩气刀环切、冷冻切除组织,一方面把气道打通一部分,使部分肺叶张开,另一方阻止肿瘤过快的堵塞正常气道。最后这个病人延长了半年多的生命,病人走后,家属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2022年,我的抗疫足迹来了小汤山方舱医院。有位患者住院期间正好赶上高考。为了能让她顺利参加高考,小汤山方舱医院成立了突击队,我们的两名医生负责从发卷到监考、到收卷、到送病人回房间的全部过程。为了不打扰考生,医生们全程在门外站立巡视。外面骄阳似火,地表温度超过40度,我们的一位医生送出卷子后,瘫倒在地上,可她一直关注的却是“孩子的卷子没问题吧?”这个孩子在离开医院的时候,哭着拥抱了每一位送行的姐姐,她还告诉大家,如果分数够高,她的第一志愿将填报医学院。
医和德本身就是一体,医者的含义就已涵盖了高尚的道德品质。行医先树德,救人先克己,是学医的需要,也是患者的需要,希望我们用一颗仁爱之心赋予医师职业以生命的温度,关爱每一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