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

工作动态

2022年国自然“放榜”,地坛医院青年人才崭露头角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2-09-14 点击量:

9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北京地坛医院共获批5项,其中面上2项,青年基金3项。本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占比60%,其中2项获批者均为工作不到一年的应届博士生虽然本年度受到疫情、以及专职科研人员调离的影响,但经过多年科研积累仍然保持在5项水平,这充分体现了医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后备力量。


近年来,医院出台了一系列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政策,依托院内科研基金分层次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开设科技能力系列培训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科研支撑服务搭建人才成长平台等,为青年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本年度获批的项目中,杨志云教授、王玺教授获批的面上项目,刘遥、杨君茹青年基金继续保持着医院传统学科的优势,杜春静的青年基金为重症医学科首次获批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在2021年国自然准备及申报阶段,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组织部署相关前期准备及申报工作。为助力国自然申报科技处采取了系列的措施:开展国自然撰写系列讲座;根据各科室实际情况,以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分散等形式灵活多元的专家指导;集中两次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与辅导;各科室主任积极配合,将申报任务细化到个人,选定重点支持种子进行专业辅导,给予时间和政策上的倾斜,大大提高了标书的撰写质量。



刘遥 中西医结合一科

从一名科研“小白”,到做出第一条背景干净的WesternBlot条带,再到SCI发表,再到通过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每一步都经历过无数的失败,每一步亦是到站即起航。成长离不开努力,努力离不开方法,实验室多练,文献多看,临床工作多思考,科教培训多参与,不但可以打牢基础,还能快速打开科研思路,有效提高科研思维和课题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会立竿见影,马上让你得到反馈,但每一次的目标达成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梦想,并不奢侈,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杜春静 重症医学科

很荣幸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从博士到工作,4年间我一直在地坛医院学习。科研工作从零开始,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医院和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和培养。尤记得博士期间第一次开题时对课题认识懵懵懂懂、不知所措的窘况,在科室、研究所及教育处的老师们认真耐心的指导和鼓舞下,科研的种子在我的内心慢慢萌芽、扎根、成长。入职ICU后,医院、科室、研究所及科技处的领导老师们,更是在申报课题时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年轻医生,自身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身上的担子还很重,还需加倍努力,争取在科研的平台下,创造更大的价值!


杨君茹 消化内科

有幸研究生阶段求学于北京地坛医院消化内科,得益于导师魏红山教授的耐心教导、医院科教处及科室李坪主任的全力支持,从科研白丁开始,一路成长。受导师影响,做基础科研,从学会实验开始,从看懂文献和写好综述开始,根植于糖生物学,在蛋白质和核酸被广泛研究之后,糖以其独特的方式在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地坛医院完备的科研平台下,课题组长期坚持糖生物学研究,传承至今。毕业后加入地坛医院,经历新冠疫情的洗礼,也被地坛人的坚守和敢于担当所感动着,希望自己能在地坛精神的指引下,临床和科研工作都更上一层楼。


2023年度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工作即将正式启动。相信将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全院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北京地坛医院明年的国自然项目申报与评审工作将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