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

党建工作

坚守纯粹医者信念 践行医学人文 | 仁心仁术 医路随行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2-11-17 点击量:

医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一个在“生”与“死”之间奔波、完成生命接力的职业,为挽救生命,他们潜心专注;为照看患者,他们时刻不怠。

2022年8月19日是第5个中国医师节,值此医师节来临之际,北京地坛医院组织开展了“坚守纯粹医者信念,践行医学人文精神”主题征文活动,在医院官微推出专栏,为您讲述医患间的温暖故事。

医者之路,从无坦途。从一袭白衣,到防护服加身,从普通病房到隔离“战场”,每一位医师都在地坛这片沃土上历练与成长,领悟誓言背后的深刻内涵。在他们饱含情感的笔墨中,我们能看到一颗颗坚定不移的赤诚仁心,看到一段段动人的医者成长之路。今天,和您分享的这篇医者心声,来自中西医结合二科医生冀晓敏《仁心仁术,医路随行》。

我至今还记得毕业后参加工作第一次从医院领到自己的工服和名牌的情形,当时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拍了照片,还激动地发了朋友圈,配图写道“new beginning”,那意味着我从一个医学生到一名医生的转变。那时心情轻得仿佛能飞上天际,又重得好像有千斤重担压在我的肩膀,因为十几年的读书生涯终于有了结果,也因为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医生,我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承担更多的责任,学生时代结束了,学习并没有。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是我需要毕生研究的课题。

身为一名医生,什么最重要?毫无疑问,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必备条件,而更重要的是洁身修德、仁心仁术。

相信每一个从医者都听过“杏林”的故事。三国时期,名医董奉长期隐居于庐山南麓,他医术精良、医德高洁,四乡求医者众多,他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而是以栽杏作为医酬,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治好一个轻病,须栽一棵杏树。数年之后,庐山一带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接济贫苦百姓。董奉的故事流传千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在医学道路上探索的人们,现在“杏林”已经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杏林春暖”用来形容一个医生医德高尚,它时刻提醒我们:身为医者,仁心仁术、廉洁修德是第一要务。

初到工作岗位的我在科室主任和老师们手把手的教授下学习了很多临床实践知识,也教会了我医生最重要的品质——医德仁心。我所在的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二科氛围融洽、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学科发展,在科室文化建设中我们尤其重视医德修养及人文关怀,这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工作阅历增加,病人不再是书本上黑白的知识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每一个病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次接诊后都会读到病情背后的故事。我懂得他们面对疾病的忐忑,也理解病人及家属求医问药的不易,我想用我的学识去尽可能帮助他们,治愈疾患,减少痛苦,因为我是一名医生。

我记得第一次我管的病人偷偷塞给我红包,我很诧异,也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百般推脱后钱还是被硬塞进了我白大衣的口袋里,回到办公室后就把钱交给了我的组长,她告诉我说实在推不掉可以给病人充到住院押金里,再把押金条给病人就好,我立刻照办了,并把押金条给了患者。后来我发现不光是我,我身边的同事也都是这样做的,再后来这些事情经历得多了,这些年我也记不清拒绝了多少次病人的红包、购物卡、礼品……心中始终坦坦荡荡。

金钱当然是很好的东西,成家立业后,离开父母的庇护,我也经历过生活的艰难困苦,体会过怀孕八个月因为不舍得打车在外面站半个小时等公交车的无奈。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心里总有一些声音在告诉我,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些东西一旦过界,曾经坚持的信念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医生是一个神圣又伟大的职业,它不在于你能掌握多少专业技术,不在于你能学习多少高深的知识,甚至不在于你能救治多少病患,而在于你能理解人间疾苦,面对诱惑仍能坚定初心,以最初的热情和信仰去对待每一位病患。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皆如至亲之想”,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医生应廉洁养德,不得“恃己所长,经略财务”,以教诲后人;“正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大文豪苏轼以此以名其志,非自己劳动所得的金钱,不取一毫;“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清代顾炎武强调加强自身修养,要从守廉和知耻做起;“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我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以它作为师训来鞭策学医路上的莘莘学子,再三强调医德的重要性。

我们的能力不能比肩先贤大家,而在品德方面,应尽可能向他们学习,恪守本心,廉以修德,对患者始终心怀悲悯,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之人所想,为医患关系的稳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今后的我会继续一身白衣、一腔热血、一颗仁心,在医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