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这“医”刻 | 三台手术见证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从0到1的技术突破
高龄患者张奶奶植入“全球最小起搏器”重获“心”生,王先生通过CRTD植入术心脏获“双重保障”,HIV患者成功接受一站式房颤手术,摆脱了多年病痛。近日,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管浩团队与阜外医院顾敏教授、王靖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手术,以医疗之光照亮患者康复之路。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正书写着一个个生命重生的故事。
1分钟心跳只有24下一枚“回形针”救了她
87岁高龄的张奶奶是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的老病人了,多年的就诊经历让心内科的每一位医生都很熟悉她。最近,她频繁出现活动后乏力、头晕的症状,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最慢心率仅有24次/分,团队经过对病情的仔细分析,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最合适张奶奶。然而,20多年心肌梗死的病史,多次接受冠脉介入手术;10多年的持续性房颤,先后做过2次射频消融术;多次因心衰发作住院治疗......过往的复杂病史预示着这场手术的难度不言而喻。
Micra经导管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被誉为“全球体积最小的心脏起搏器”。它类似一枚回形针大小,重量仅有2克,以微创方式植入,无切口,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个头虽小电池续航能力却很强大,并且能够兼容核磁检查。手术过程中,团队成员缓缓将起搏器通过鞘管植入室间隔中位并成功释放,这意味着无导线起搏器成功植入!
这场手术耗时短,术中患者无不适,头晕的症状即刻得以缓解。张奶奶回到病房后,仅6小时后就可以下床活动,她摸了摸胸口对医护人员说道,“我还真没什么感觉”,说着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地坛医院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成功实施,开启了无导线起搏器的新时代,让更多心律失常的患者有了新的选择。
给心脏上“双保险” 移动的救护车为心脏保驾护航
CRTD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合并除颤器,植入起搏器主要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纠正左右心室及心房与心室的电-机械活动不同步,从而恢复左、右心室正常顺序激动,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脏功能;二是还能进行电击除颤,终止恶性心律失常,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这相当于在心脏内置入了一台“移动的救护车”,为心脏的健康上了“双重保险”。
术者先通过左侧腋静脉置入导丝,再将三根电极分别植入患者的左心室外膜、右心房和右心室,在胸壁植入了起搏器,皮肤上仅留有一处数厘米的创口,顺利完成了手术。CRTD植入术使王先生重获“心”生,术后心衰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复查超声同样提示,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在之后的生活中,这台“移动的救护车”就会如同患者随身携带的“生命守护者”一般,随时在关键时刻给予最及时、最有效的支持,为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全国首例HIV患者一站式手术 彻底摆脱房颤困扰
55岁的张某(化名)受房颤的困扰已经有11年了,6年前曾经做过一次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不久房颤便复发了。由于张先生同时合并HIV感染,病史较长,多种抗病毒药物均已耐药,再多加一种药物都会增加耐药的风险。由于药物相互作用,无法进行长期抗凝治疗,几经周折,患者终于下定决心选择在地坛医院进行房颤一站式手术,这一方案也是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同时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房颤射频及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采用房颤消融与左心耳封堵相结合的复合治疗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口服抗凝药物出血风险高、患者不耐受的弊端,降低了房颤消融术可能复发的风险,一次手术达到两个治疗目的,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手术当天,团队成员在完善食道超声及肺静脉增强CT检查后,仔细评估手术适应症,除外了左心耳血栓,并根据左心耳形状选择了合适的封堵伞。术者需利用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完成房颤射频消融术,寻找左心耳的位置,再仔细地反复调整,确保封堵器自膨胀封堵在左心耳颈部,随后推注造影剂至无残余分流,牵拉试验封堵器可稳定固定,再精准释放,最后通过心腔内超声评估封堵效果。整台手术的两个主要步骤间衔接有序、一气呵成。经过近3个小时的努力,团队终于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HIV患者房颤一站式手术,张先生也成为地坛医院该项技术的首位获益者。
技术进阶 再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