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

工作动态

教科书级急救!男子突发急性会厌炎 多学科协作筑牢生命防线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5-05-13 点击量:

在急诊工作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症状往往暗藏致命风险。近日,北京地坛医院急诊团队接诊了一位因"服药后喉咙痛"就诊的患者,病情在短时间内急转直下。医护人员凭借多年经验,快速判断,确诊为凶险的急性会厌炎。

医生介绍,急性会厌炎起病突然、发病迅速,可快速导致急性窒息,死亡率很高,儿童及成人皆可出现。该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见。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再次提醒我们:对某些特殊症状保持高度警惕,可能就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清晨,医院急诊大厅内,一场与死神的竞速悄然拉开帷幕。8 时22分,一名男子在友人的搀扶下踉跄入院,主诉服用阿莫西林后1小时突发呼吸困难。尽管此时生命体征监测仪显示血压、心率、血氧尚在正常区间,但分诊护士金星敏锐捕捉到患者端坐喘息的异常姿态 —这种医学上称为 "喘息貌" 的体征,犹如暗藏的危险信号,瞬间触发了急诊预警机制。

作为急诊前沿的 "守门人",金星以专业的临床判断力立即启动分级诊疗:二级危重患者,直接送入抢救室!监护仪的滴答声与医护人员的脚步声在抢救室内交织成紧张的生命乐章。值班医生刘雨薇俯身贴近患者:"咽痛多久了?消炎药是几点服的?"问诊间,她敏锐捕捉到异常—患者咽喉未见红肿,却呈现典型端坐呼吸,喉头隐约传来"哮吼样"喘鸣。"急性会厌炎!"这个念头如闪电划过脑海。
医嘱脱口而出:"快,地塞米松静推,布地奈德雾化!联系耳鼻喉急会诊!"随着医嘱的迅速下达,护理团队如精密齿轮般高效运转:建立静脉通路、调节氧流量、连接心电监护,每个动作都经过千百次实战打磨。耳鼻喉科医师连医生接到紧急呼叫后 3 分钟内抵达现场,经可视化喉镜检查确认:会厌呈球状 II° 肿胀,这正是急性喉梗阻的高危前兆。

药物干预期间,病情突变骤至。患者突然剧烈呛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同步出现凹陷,形成典型的 "三凹征"。正在抢救室巡视的主诊医师刘京鹤凭借 20 年急诊经验立即做出准确判断:4 度喉梗阻!此刻的抢救室宛如战时指挥所,空气里弥漫着肾上腺素的紧张气息。"准备气管切开包!转入复苏室!" 指令划破凝滞的空气,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保卫战正式升级。

急诊护理团队在大组长带领下,从各个岗位迅速向复苏室集结。备用的气管切开包在 15 秒内到位,吸痰装置同步启动,耳鼻喉科的专家迅速到位,重症医学科的团队严阵以待。当刘雨薇医生向家属简明交代病情风险时,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景院已穿戴好无菌装备,在床旁操作台搭建起临时手术区。手术灯的冷光映照着医者专注的眼眸,柳叶刀划过皮肤、分离肌群、暴露声门、置入套管 —— 整套动作在 90 秒内一气呵成,当带有螺纹管的金属套管顺利接通呼吸机,监护仪上的血氧曲线终于扬起生命的弧线!

黎明前的紧张过后,复苏室回归相对平静。休息室台面上几个咬了一半的包子早已冷却,急救药品箱的锁扣仍保持着弹开的状态,记录着刚刚的惊心动魄。刘雨薇摘下满是雾气的护目镜,镜架在鼻梁留下的深红压痕,恰似急诊人专属的勋章。她稍作停顿,便又转身投入下一场战斗—隔壁抢救床的卒中患者正等待溶栓评估。

这场历时90分钟的生命保卫战,是北京地坛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缩影。从急诊快速识别、多学科无缝衔接,到床旁紧急气道建立,每个环节都彰显着标准化急救流程的力量。当患者转入 ICU 时,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才发现后背的手术服已被冷汗浸透,但彼此眼中闪烁的,是使命达成的坚定光芒!

在急诊医学的战场上,从来没有单打独斗的英雄。当急诊科的快速反应、耳鼻喉科的精准操作、重症医学科的后续保障形成诊疗闭环,护理团队的默契配合成为生命支持的重要纽带,这场多学科协作的生命交响曲,奏响的正是现代急诊医学的核心旋律 —— 以分秒为刻度,以专业为铠甲,在永不停歇的生死竞速中,践行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医者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