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

工作动态

两人完成援疆任务!一人留任再续援疆情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5-05-26 点击量:

5月25日,北京地坛医院梁洪远再度援疆归来。院党委书记潘峰等领导和同事早早等候在机场。“辛苦了!欢迎回家!”一声声问候中,这位“过五关斩六将”的援疆专家,用笑容回应着这份跨越山海的牵挂。

2024年5月21日,梁洪远时隔十年后,再度踏上援疆之路。十年前,他以感染学科青年医师的身份首次参与援疆;十年后,他挂职和田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感染科主任,带着“输血更造血”的使命,带领团队建立起集门诊、病房、关爱为一体的艾滋病临床中心,为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注入新动能。

在载誉归来的人员中,我们没有看到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刘华放的身影,因工作需要,他将继续留在和田,再续援疆情,后续我们也将分享刘华放的援疆故事。

“大漠胡杨戈壁生,万里金辉映苍穹。十载乡音今犹在,真情实干立新功。”重回和田,指挥部楼前“真情实干”四字石碑勾起梁洪远的记忆,他心潮澎湃地写下这首诗,决心在这片土地上再立新功。这一年,他以艾滋病防治为突破口,推动和田地区传染病医院纳入国家传染病中心(北京地坛医院)规范化治疗项目,实现京和两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一年来,梁洪远走遍了和田16个治疗点,撰写调研报告规范基层诊疗,推动地区艾滋病防治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初到和田,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不少实际困难。当地艾滋病防治专业力量的薄弱,和田地区传染病医院艾滋病病房内,医务人员面对复杂病情时茫然无措,辅助检查设备陈旧匮乏。梁洪远深知,“输血” 只能解燃眉之急,“造血” 才是改变现状的根本。他迅速投入工作,每周一、三、五风雨无阻地开展大查房,像一位经验丰富的 “侦探”,带领团队抽丝剥茧分析病情。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功诊断出第一例罕见的鸟分枝杆菌感染患者,还攻克了多年罕见的黑热病治疗难题,开展了多项新技术,让当地诊疗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抗病毒门诊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耐药率高的问题横亘在前。梁洪远深入患者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同时,他认识到,必须提升当地医生的专业水平,才能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他精心筹备系统讲课培训,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为规范诊疗流程,他逐字逐句推敲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在多方支持下,梁洪远组织开展多期传染病培训班,将和田地区传染病医院纳入国家传染病中心艾滋病规范化治疗项目,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京和艾滋病学术论坛,搭建起两地学术交流的桥梁。“这些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非常实用!”“主任,以后这类学术会能不能经常办?我还可以经常来参加吗?”不少当地的医生在培训后向梁洪远积极反馈。

3月,梁洪远带领团队开启了对全地区16个治疗点的督导调研。他们加班加点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经过不懈努力,一份包含73条整改问题及7大方面发展建议的报告新鲜出炉。这份沉甸甸的报告,为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素质、规范门诊诊疗指明了清晰方向。

除了临床和诊疗工作,梁洪远还积极推动关艾工作。他在其中协调组织,在当地成立了和田地区传染病医院红丝带爱心之家,4月26日,红丝带爱心之家揭牌。从此,和田地区针对HIV防控的关爱方面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为艾滋病防控注入新动力。

在人才培养上,他重点培养2名业务骨干,手把手传授经验,并联系后方医院为当地医务人员争取进修机会;科研方面,他积极申请项目,联合申报和田地区艾滋病重点实验室及小组团援疆项目,力求从科研层面为艾滋病防治注入新动力。

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临床救治中,更在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援疆的时光里,梁洪远化身 “健康使者”,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先后参加了“走向最边缘”北京专家义诊14次,为当地百姓送健康、送温暖。他组织开展的“医路生花”京和传染病论坛、健康科普讲座,为促进京和两地专业知识交流,提升当地医务人员专业水平搭建了平台。

“我将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为和田传染病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新疆的传染病防治事业贡献力量!”一年的援疆工作忙碌而充实,梁洪远用日以继夜的奋斗和坚守,在京和两地之间架起了一座承载着生命希望的医疗 “彩虹桥”。

他的故事,也是许多援疆医疗工作者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奋斗缩影。自1999年开始,北京地坛医院已经先后有18位医生执行援疆任务。一茬接着一茬干,他们植根于这片热土,带着八千里外首都人民的真情,在贫瘠的大漠戈壁上浇灌出绿洲,让医疗援助工作不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