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加油!”“窗帘不要拉下来,孙教授要看风景。”这是两张贴在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北京地坛医院隔离病房和ICU病房玻璃上的纸条。第一张字条是位患者写的,第二个是医生写的,寥寥数字,纸短情长,讲述了抗“疫”路上最温暖的医患情。
1月30日,最让任女士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继从武汉出差回来的老公和爸妈相继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住进医院后,3岁和5岁的两个女儿和她都出现了咳嗽、发热的现象。任女士叫了120,和两个孩子一起被送到了北京地坛医院,此时已是晚上9点多。见到感染病急诊科常宇飞大夫,任女士就像捞到了救命稻草,除了看病,还向常大夫咨询爱人的情况。“重症有几个指标……”看到情绪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任女士,虽然没有见到人,常大夫还是根据任女士的描述情况从专业角度给予耐心地解答。他的举动给予任女士莫大的安慰,“听了常大夫几句话,我的心里一下子踏实多了,不那么手足无措了。”看到任女士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正好当时病人不太多,于是常大夫就陪着她们一起去做CT,帮着照看孩子。CT结果出来了,任女士肺部情况异常,好在两个孩子没事儿,但任女士作为疑似病例要和接受医学观察的孩子分开了。这时,任女士又向常大夫提出了一个她都认为是“无理”的请求:“我能加您微信吗?”本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常大夫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怕任女士临时住院没带东西、孩子住院害怕,常大夫还暖心地问:“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东西吗?”“孩子喜欢恐龙”任女士说,我都没想到自己和常大夫这么“不客气”,可我当时就是感觉特别信任他,就像自己的家里人。
住进了病房,虽然不能和孩子在一起,虽然和家人分离在几处,但让任女士暖心的事儿一件又一件。常大夫真的买了恐龙、画笔,还有许多吃的送到了孩子住的病房。可她不知道的是,常大夫因为工作的原因已经许多天没有见到自己的女儿了;护士们充当起了“临时妈妈”,寸步不离跟着两个宝宝,陪她们一起画画、一起玩玩具,还贴心地让她和孩子们视频。看到视频中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在病房和护士阿姨玩得开心,任女士把心里最想对医护人员说的一句话:“感谢,加油”写在纸上,贴在玻璃上。她说:“等我们都出院了,等将来疫情过去了,我一定会带着孩子再来地坛医院,见见摘下口罩的叔叔、阿姨们。”
第二张字条是北京地坛医院ICU病房熊号峰大夫写的,ICU病房收治的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孙教授就在其中,他的爱人因为病情较轻住在医院普通隔离病房。因为去武汉出差回来,不仅自己生病还感染了妻子,孙教授有些内疚,更担心妻子,加上自己病情比较重,情绪十分焦虑、无助。于是,医护人员查房时总会特殊关注他。有一次,熊号峰大夫进去看他,他说:“特别想看看外面的风景,心里能亮堂点儿。”熊大夫连忙把窗帘给拉起来,怕其他同事不知道情况,又把窗帘给拉下来。细心的熊大夫写下了这个“特殊的交班”——“窗帘不要拉下来,孙教授要看风景。”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被医护人员记在心里,得到满足的孙教授心中有了阳光。就是这样一束温暖人心的光,带给了孙教授希望。
2月2日夜里,任女士和两个孩子因最终核酸检测都是阳性,母女三人在一个病房“团聚”了,但病情都比较轻。目前,孙教授也已经脱离了呼吸机,病情逐渐好转。隔离病房中被隔离的是病毒,隔不断的是温情。“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百分之百地防护好”,孙教授见到医护人员总会说这句话。而任女士也一直在担心常大夫、照顾孩子的护士会不会被感染?这两张字条也还原了医患之间的本质关系——我们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在这场疫情中
所有人都在为最终的胜利而努力着
我们期待孙教授夫妻早日康复回家
我们更期待任女士的愿望能够实现:
“希望她们姐妹俩能有一个人也学医,再回到医院救治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