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慢病患者居家自助与心理调节要点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荐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减少人员聚集的防控措施,此次疫情中重症患者和病死患者人群多以躯体状况不佳的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为主。因此,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由于疫情发展以及各医院防控的要求,在此期间的就诊,调药,定期复查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紧张、恐慌、担忧:慢病患者在疫情来袭时,更易出现恐慌情绪。一部分慢病患者可能会时时刻刻关注目前疾病的发展程度,追踪所有的报道,包括在朋友圈及微信群转发所有与本次疾病相关的所有信息,无法甄别信息的真假,进而表现出担忧与恐惧与控制情绪,无法将注意力从疫情上转移开来,整日惴惴不安,担心自己作为“易感人群”感染病毒,担心家人患病,甚至会出现反复头晕、头痛、耳鸣、腹部不适等各种躯体症状。从而影响生活和睡眠。
2、抑郁、无助与绝望:慢病患者可能会因为无法按时到医院复诊,不知如何买到定期服用的药物,对疫情的爆炸性信息尤其一些制造恐慌情绪的造谣信息信以为真,从而感到无望,无助,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觉得无法出门的日子看不到尽头,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觉得自己早晚也要感染病毒,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
3、对疫情的满不在意:还有一部分慢病患者,可能会对疫情信息毫不在乎,对防控措施满不在意,觉得是小题大做,觉得自己周围没有人感染,自己也不可能感染,抱有侥幸心理,甚至当家人劝说时出现烦躁情绪,不听劝告外出,不戴口罩。
基于以上的几种情绪反应,我们来谈一谈在疫情期间,作为慢病患者,应该如何准确了解疫情信息,如何管理自己所患慢性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呢?
每天半小时了解疫情官方信息 不过分关注,不过度解读疫情信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朋友圈,微信群,微博,各种公众号大量信息一下子涌到眼前时,往往容易导致人们的焦虑和恐慌情绪,但完全不关注疫情信息,所谓“无知者无畏”,可能会导致不注意防护从而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建议每天大约大家了解官方信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疫情的发展,避免暴露在负面信息中导致情绪的波动。制定合理的自我防护计划,确保自身安全。 做好慢性病的管理者 慢病稳定期,患者和医生的关系更趋于共同合作的模式,应该学习并且具备对自身疾病的基本管理能力,以高血压为例,定期监测并记录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保证低盐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关注躯体不适症状,如遇到不稳定的情况,可以通过互联网诊疗进行网上咨询。 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清理大脑内“垃圾”的最佳时机。缺乏睡眠和不规律睡眠对免疫系统的破坏力惊人,昼夜节律紊、睡眠时间过短会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病毒易感风险。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同样可以调节自身的免疫系统,尽管疫情期间室外活动受限,但一些居家运动,如瑜伽,跳绳等活动,受环境限制较小,也能起到非常好的锻炼的效果,甚至可以和家人共同开展一些运动比赛,增加趣味性,增加活动的乐趣,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增进家庭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慢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躯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活动的重点是适量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情绪调节 当我们开始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时,我们会发现在不断刷手机、坐立不安、烦躁易怒的背后可能是我们对病毒的恐惧,对自身健康的担心,对未来的不确定,对他人、对社会的愤怒,面对我们的焦虑恐惧和愤怒,我们可以做什么?最好的应对策略是去接纳我们的焦虑恐惧和愤怒,这些情绪是我们在面对压力/危险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警觉水平,有利于我们个体的生存和创造。如果焦虑、恐惧超过一定水平,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那我们可能需要进行情绪调节,以下是有助情绪调节的小技巧: 呼吸放松。每天早晚各花3分钟的时间尝试让自己慢下来,进行腹式呼吸,把注意力带到呼吸上,用鼻子深而短地吸气,用嘴巴非常缓慢地呼气,一边呼吸一边和自己说“随着我的每一次呼吸,我的身体很放松”。 转移注意力。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居家防护可以暂时远离喧嚣的人群,享受短时的独处与离别,也许可以看看想看的书和娱乐节目、听听喜欢的音乐,或者做手工、织毛衣、绘画、搭积木等。 建立人际连接。虽然居家防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交活动。但我们可以用电话、短信、微信或视频方式加强与亲友的交流。尽可能找谈得来的人交流,找能谈私人话题的人交流。与人交流即是释放,是最有效的舒缓情绪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维持情感联系的方式。 寻求专业指导。当你通过自我调节而无法缓解负性情绪,内心充满恐惧和焦虑,并影响睡眠和饮食时,建议你寻求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的帮助。
上一篇: 我眼里的最美逆行者——晨阳老师
下一篇: 延迟订婚、二胎妈妈——90后姐妹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