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究团队揭示蜱虫病早期预警机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2010年来首先在我国报道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由新布尼亚病毒(SFTSV)引起,主要因为蜱虫叮咬传播所以俗称蜱虫病。目前,SFTSV病毒感染尚无疫苗,也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手段,病死率达10%以上,随着该病发病范围逐年扩大,对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威胁。近日,由我院牵头,联合丹东市传染病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和青岛六院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重症SFTS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该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传染病专业一类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首次报道了一种免疫复合物(NETs)水平与病理过程和疾病预后密切相关,为蜱虫病早期预警,及早治疗感染造成的多器官衰竭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
我院研究所朱鏐娈副教授团队联合感染二科陈志海教授团队于2014年10月至2017年9月,共收集112例患者标本。通过多重NETs定量检测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动态监测,发现游离DNA水平与凝血功能障碍、心肌损伤、肝功能障碍、脑病发生等多种病理损伤密切相关。研究团队首次发现,高水平游离DNA大大加重了重症感染和死亡风险。“该研究有助于在临床上方便、快速、无创性监测多器官损伤,是我们在传染病领域的系列研究。”朱鏐娈介绍,“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动重症传染病的临床诊疗。”陈志海认为,本研究“建立了SFTSV重症感染及预后不良的早期预警机制,为感染性疾病重症病例防控提供新思路,对实施个体化治疗、变被动监测为主动干预、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扬帆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上一篇: 科普大赛 三甲医院专业队牵手芳邻居民队
下一篇: 北京地坛医院召开2019年医疗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