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清零背后,是地坛医院里的这群守护者
清零!2022年1月2日,冬日正午的阳光散发着暖意。从北京地坛医院应急隔离区传来好消息: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中的最后一名患者从地坛医院康复出院,本土病例再一次动态清零。
在本轮疫情中共有本土病例51例,包括危重型2例、重型1例、轻型和普通型共46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男性22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89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年龄50岁。迎击“德尔塔”,两个多月以来,北京地坛医院医务人员、市级专家组和疾控部门流调人员日夜鏖战,与病毒竞速,与死神较量,再一次体现了能打硬仗的“北京速度”。两个多月以来,北京人团结一心,再一次展现了勠力同心的“北京力量”。
像照顾家人一样救护每一位患者
2021年11月14日,这轮疫情中年龄最大的患者、89岁的张女士(化名)出院了。“我都不想走了”,张女士因为耳朵不好,话少。每天护士进行身体护理,帮她穿好衣服、袜子扶着坐轮椅上锻炼时,大多数时只是点点头表示感谢,出院时突然冒出的这句话。在场医护人员觉得心里暖暖。
张女士是2021年10月27日入院的,虽然临床诊断是轻型,但她患冠心病30多年了,高血压三级高危,稍有不慎,转为重症的可能性很大。10月30日下午,让医护人员担心事情发生了,张女士突发快速房颤,心室率每分钟180多次,血压降到了90/40,值班医生立即进行对症治疗。心内科、超声科医生也赶到,进行床旁超声检查,及时进行药物复律抗凝治疗等抢救措施。第二天,该院又紧急抽调一名心内科高年资医生进驻隔离病房加强救治。
“奶奶耳朵听不清,特别‘要强’”;“您想上厕所还要想下床坐坐”,每次张女士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总要自己起床上厕所,只要一有动静总能被护士及发现……住院期间张女士先后出现了三次房颤,有惊无险的背后是医护人员精心救治和彻夜专看。
稳定住病情,得益于该院近些年综合学科快速发展,隔离病房人员配备上实行以传染病学科为主、多学科配合支持的模式,在一个病区就形成了随时可以完成“各科会诊”的医疗力量,从而使得新冠患者可以得到多个学科紧密配合的全面诊疗。
新冠肺炎和基础病一起治
作为本市新冠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地坛医院一直与“狡猾”的新冠病毒较量,新冠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一直在有序进行。2021年10月19日新增1例、10月21日新增1例,10月22日新增6例……面对此次本土新冠肺炎病例的出现,该院根据病例收治情况及时启动预案,增开病房和床位,增派医护人员到隔离区参与救治。
“七八个病人前后脚入院,又同时发烧”,本轮疫情刚开始时形势迅猛,在隔离病房的医生王晓静说,患者基本上都是晚上入院,查房、病历书写,好几天都是连轴转。开始那一周,医护人员每天觉得时间不够用。正面迎战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传播能力强的“德尔塔”病毒,让医护人员倍感压力的是老年患者多——51名病例中年龄最大89岁,60岁以上的25名,平均年龄50岁。“突发状况随时发生,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们中许多人同时患者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病,个别患者还有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特殊情况。需要给老人制定更加精准细致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在兼顾基础病的同时治疗新冠肺炎,“治疗上稍有疏漏,医源性死亡的风险将会很大”。
针对此种情况,地坛医院组建了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心内科、中西医结合科、影像科和检验科多学科专家团队,每天分析患者病情,集体会诊会商,具体分析每个病例特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一人一策”诊治方案,确保患者综合疾病得到全面治疗。
984小时生命守护
“监控器只要有一点儿不对,就立刻查询、解决,真是太让我感动了”“各位护士姑娘,今天我就要出院了,愿我们的友谊和合作发扬光大!”在这轮本土新冠患者中,赵先生(化名)是首例重症患者。2021年12月2日,在地坛医院医护人员41天,984小时的生命守护下,赵先生康复出院了,临走之前,他连续写了两封感谢信留给与他并肩作战的医护人员。
“赵先生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入院后我们就一直密切关注。”当时接诊的应急三区医生王晓静说,入院后,赵先生情绪低落,精神压力很大,总念叨着“也不知道这个生日过不过得去”。得知赵先生月底就要过生日,护士长郭颖鼓励他:“您可得好好配合治疗,到时候我们给您过69岁生日。”
尽管早期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赵先生的病情仍在不断加重。2021年10月26日,他转入应急六区的重症医学科病房。“祝您生日快乐,咱们一起加油!”转入重症医学科的第三天,赵先生在隔离病房迎来69岁生日。中午,一碗简单却饱含着医务人员真挚祝福的长寿面送到了赵先生的小餐桌上。
2021年10月30日,赵先生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 CT影像也显示双肺弥漫炎症病灶快速增多,左侧接近白肺,“密切关注,必要时果断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当天下午,市级专家组给出会诊意见。
为了加强重症患者救治力量,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医院管理中心统筹专家资源,成立了市级重症专家组每天会诊,每一个指标、每一个病情的细微变化,专家们都和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当天21时,赵先生的呼吸出现极度窘迫,氧饱和度最低降到了80%。对于有着多年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变的老年人,这意味着随时可能因缺氧而出现昏迷或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医务人员果断为他进行了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90秒气管插管瞬间,是与新冠病毒的近身搏斗,医务人员冒着危险遏制住死神逼近的脚步。
治疗过程有反复,但没有过放弃。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赵先生连续出现发热,最高到了39℃。“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平常服用四种压糖药,血糖控制得仍不理想,还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放过心脏支架”,重症医学科医生蒲琳说,病情迅速进展,呼吸衰竭程度很重,呼吸机参数的精细调节、气道管理、容量评估、营养支持、预防继发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监测血压、血糖的变化等诊疗方案……每一个环节容不得有半点儿疏忽。维护管路、翻身、吸痰,护士们24小时监测,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
2021年11月4日,为了更好地保护气道、预防继发感染、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尽早唤醒赵先生,医生为他进行了气管切开。2021年11月6日,北京下了第一场初雪,大家欣赏着雪景,而在地坛医院应急隔离区,为了评估患者肺部病变情况和调整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胸部CT复查,5名医护人员合力上演了“生死冲刺”。推车、抱氧气筒、观察监护仪,厚重的防护服下,每个人都气喘吁吁。但检查结果带来了希望:赵先生的胸部CT显示肺炎一天比一天好转,呼吸机支持的力度一天比一天下调。
2021年11月8日,在仔细评估下,医生给赵先生停用镇静药物,患者醒了,也开始闯第二关——带着呼吸机的康复锻炼。从在病床上护士给予上肢等被动练习开始,2021年11月12日,赵先生带着呼吸机下床锻炼。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王宏宇说,都说老人是“老小孩儿”,这回可深有体会:“每天都要哄着下床”,运动10分钟,前后准备工作要一小时。锻炼时“前呼后拥”,移位机前后两个人扶着,一个人拿着呼吸机,还有一个人拿板凳,因为走一走累了就要坐下休息一会儿。吃饭也要哄,开始不好好吃饭得做思想工作,后来又要管着,不能多吃,控制血糖。
坐起来了、走路了、自主进食了……在医护团队精心照顾下,每天都有好消息传来。赵先生开始闯第三关:脱离呼吸机。医生每天都要给他进行脱机的评估和尝试,脱早了面临再次插管上机的风险,脱晚了则可能导致继发感染。2021年11月13日,赵先生终于彻底摘掉了呼吸机,拔掉气管切开套管,能够开口说话了。他迫不及待向护士要眼镜,要手机和老伴儿视频说:“我要回家了,到时候,我要请医生、护士到家吃饭。”在场的医护人员都笑了。
从2020年1月至今,四季更迭,地坛医院的医务人员一直坚守一线,与死神争分夺秒,为生命全力以赴。
上一篇: 吴文明:两度援疆为生命站岗